互联网词典:黑客
    黑客(Hacker):这是一群超级网虫,也是一些非常聪明、富有独创意识的编程人员,他们在网络里如鱼得水、无孔不入,能轻松通过一道道“警戒森严”的防火墙,闯入一个个禁区,做些说大也大、 说小也小的“恶作剧”,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本领”,当然也不乏为“黑”作歹之徒,非法入侵网络系统上的电脑,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

    谁是黑客

  “黑客”一词来源于英语动词hack,在本世纪早期麻省理工学院的校园俚语中是“恶作剧”之意,尤指手法巧妙、技术高明的恶作剧,也可理解为“干了一件非常漂亮的工作”。确实,黑客在计算机领域中个个都是编程高手。在六七十年代,做一名计算机黑客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他们崇尚技术,反抗权威,骨子里渗透了英雄般的反权威思想。从事黑客活动,意味着对计算机系统的最大潜力进行智力上的自由探索;意味着尽可能地使计算机的使用和获取信息成为免费和公开的;意味着坚信完美的程序将解放人类的头脑和精神。他们云集在技术精英的堡垒,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作为一个群体,他们的商业意识十分薄弱,政治意识更是匮乏。

  随着一些黑客逐渐将注意力集中到涉及公司机密和国家内幕的保密数据库上,黑客的定义有了新的、不光采的演绎。

  1986~1989年,原西德黑客团伙“汉诺威集团”试图突入美国军事计算机网络刺探机密。这一事件于1989年3月2日在德国电视上曝光后,引起媒介的连锁反应。

  1988年11月发生的互联网络蠕虫(worm)事件,也称莫里斯蠕虫案。22岁的罗伯特·泰潘·莫里斯是美国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系研究生,其父鲍勃·莫里斯是美国安全局的首席安全专家。罗伯特从小喜爱计算机,非常熟悉Unix系统。在恶作剧心态的操纵下,罗伯特利用Unix系统中Sendmail、Finger、FTP的安全漏洞,编写了一个蠕虫病毒程序。11月2日晚,罗伯特将病毒程序安放在与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前身ARPANET联网的麻省理工学院的网络上。由于病毒程序中一个参数设置错误,该病毒迅速在与ARPANET联网的几乎所有计算机中扩散,并被疯狂复制,大量侵蚀计算机资源,使得美国成千上万台计算机一夜之间陷入瘫痪。

  这两大事件的发生,以及随后发生的1990年1月15日AT&T的“一·一五”大瘫痪事件,终于促使美国1990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扫黑大行动”。今天,在普遍意义上说,“黑客”是指那些未经许可就闯入别人计算机系统的人。

  黑客在中国

  从1993年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与Internet联网,首开国内使用Internet先河之日起,黑客在中国的活动就没有停止过。

  1993年底,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发现黑客侵入现象:某用户的权限被升级为超级权限。当系统管理员跟踪他时,被其报复。

  1994年,一位14岁的美国小孩通过互联网闯入中科院网络中心和清华大学的主机,并向我方系统管理员提出警告。

  1996年,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再次遭到黑客入侵,黑客私自在高能所主机上建立了几十个账户,经追踪发现是国内某拨号上网的用户。

  同期,国内某ISP发现黑客侵入其主服务器并删改其账号管理文件,造成数百人无法正常使用。

  1997年,中科院网络中心的主页被黑客用魔鬼图片替换。

  同期,国内某研究机构租用的高速通道被国内某高校黑客入侵成功后,下载了数千兆的黄色信息,造成不良影响。

  进入1998年,黑客入侵活动日益猖獗,国内各大网络几乎都不同程度地遭到黑客的攻击:

  2月,南方某市公共网被黑客入侵,造成4小时的系统失控。

  4月,西南某信息港被黑客入侵,主页被一幅淫秽图片替换。

  5月,东北一ChinaNet节点被黑客入侵,用户口令被盗。

  6月,华东某热线被黑客入侵,多台服务器的管理员口令被盗,数百个用户和工作人员的账号和密码被窃取。

  7月,中南一169网被黑客攻击,3天内中断网络运行2次,节点共计30个小时,工程验收推迟20天。

  同期,上海某证券系统被黑客入侵。

  8月,西北某银行系统被黑客入侵后,提走现金80.6万元。

  9月,某市一银行被黑客攻击,利用虚存账号提走现金26万元。

  10月,某省级图书馆主页被黑客替换。

  而从目前破获的黑客案件看,多数黑客是国内一些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入侵中南一169网节点的黑客是刚刚从某中学计算机班毕业的学生。这些涉世不深、法律意识淡薄,但对计算机系统和网络有着浓厚兴趣的青少年对侵入他人计算机系统充满了好奇。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从国内外黑客网站上了解有关黑客的信息。当然也有一些居心不良,以恶意破坏网络和盗取情报、金钱为目的的犯罪分子。他们构成了一个复杂的黑客群体,对国内的计算机系统和信息网络形成极大的威胁。